精选后的大麦经过浸麦、发芽、干燥和除根等过程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统称为制麦损失。
浅色麦芽制麦过程中各部分损失如下:
浮麦0.2%~1.0%
麦根2%~3.5%
大麦浸麦时溶解的物质0.5%~1.3%
水分10%~12%
发芽时的呼吸损失5%~8%
总损失17.7%~25.8%
由于发芽期间的损失最大,因此控制制麦损失主要集中在发芽过程,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①缩短制麦时间,从制麦开始2天,水分达到39%~40%,麦粒的根芽刚刚露出白点即停止发芽,这种麦芽为尖麦芽。尖麦芽发芽时间短,根芽生长短,呼吸损失减少,可降低损失4%~7%。
②采用较低的发芽温度(如15~17℃)可降低损失1.5%左右。
③应用CO₂发芽物料中的CO₂能抑制麦粒呼吸,特别是在发芽后期使用循环空气很有效。循环空气中含有的CO₂在穿过麦层时可对麦粒呼吸产生抑制作用,能降低制麦损失1.5%。
④在保证麦芽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发芽时间,可减少绿麦芽呼吸损失以及根芽生长的损失。
⑤提早进入凋萎,可使根芽早期枯萎,抑制根芽的继续生长,减少根芽对营养物质的消耗。
⑥添加抑制剂(如溴酸钾、氨水等),抑制根芽生长或制造无根麦芽,减少根芽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