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酵过程的工艺重点主要是下酒、罐压、温度和储酒时间等几方面。
(1)下酒的工艺要求 下酒时一般采用下面下酒法,这种方法不易起泡,罐内的空隙容易控制。下酒时尽可能避免酒液与氧的接触,防止酒液的氧化。酵母细胞浓度控制在(5~10)×106cfu/mL,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后发酵的进行。如发酵液残糖偏低,可适量添加10%~20%的高泡酒(发酵度为20%左右),以促进后发酵的进行。储酒罐可以单批发酵液装满,也可几批发酵液混合下酒,以使啤酒质量更趋均匀稳定。
(2)罐压控制 下酒满罐后,正常情况下敞口发酵2~3天,以排除啤酒中的生青味。一般在下酒24h后,灌顶气孔即冒出白色泡沫,数天后,泡沫变黄回缩,即可封罐。此时,罐压开始缓慢上升,一般控制0.05~0.08MPa。后发酵产生的CO₂一部分溶解于酒内,达到饱和,多余的则通过压力计缓慢逸出。罐压要根据要求控制,不得过高或过低。过低则CO₂含量不足,酒味平淡,杀口力差;过高则滤酒减压时容易串沫。
(3)温度控制 传统的储酒罐一般没有冷却设施,所以后发酵多利用室温控制酒温。储酒温度一般采取先高后低的工艺,开始时在3℃左右的室温下保持10~15天,以促进双乙酰的快速还原。待CO₂压力稳定后,使温度降至1~1.5℃,保持约10天,使CO₂稳定,再降至-1~1℃,在低温下储藏15~20天或更长时间,使酒液澄清并使CO₂饱和。储酒阶段的温度绝不能忽高忽低,否则会造成酒液上下对流,澄清不良。
新型的后发酵工艺,前期温度控制较高(5~10℃),以期尽快降低双乙酰含量,加速啤酒成熟;后期则保持一定时间(7~14天)的低温(-1~1℃)储藏,以利于CO₂的饱和及酒的澄清。
(4)时间控制 后发酵时间因啤酒品种、原麦汁浓度和储酒温度等因素而异,一般为30~60天不等。通常后发酵时间长,啤酒的成熟度好,口味醇和,酒液澄清,成品保质期长,且泡沫细腻,挂杯持久。
淡色啤酒要求酒花苦味柔和,一般储酒时间较长;浓色啤酒要求麦芽香味突出,一般储酒时间较短;外销啤酒较内销啤酒储酒期长;原麦汁浓度高的啤酒较原麦汁浓度低的啤酒储酒时间长;低温储酒较高温储酒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