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化、液化和糖化是3个含义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淀粉分解过程。其中糊化是一个物理过程,而液化和糖化是生化反应过程。
(一)糊化
糊化淀粉,一般由细胞壁包围,以颗粒状存在。这种颗粒不溶于水,也不受淀粉酶的作用。但淀粉颗粒经加热后会迅速吸水膨胀,当升至一定温度后,细胞壁破裂,淀粉分子溶出,形成黏性糊状物,这个过程称为“糊化”。简而言之,糊化就是淀粉颗粒在热溶液中膨胀破裂的过程。
淀粉糊化后,料液中的淀粉酶可以较好地将其分解,而未糊化淀粉的分解则需要很长时间。 淀粉颗粒迅速吸水、膨胀破裂而形成糊状物的临界温度称为糊化温度。
不同辅料的糊化温度不同,这是由于不同谷物的淀粉颗粒大小不同,化学组成不同而造成的。例如,大米淀粉的糊化温度是80~85℃,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为68~78℃,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为57~70℃。
(二)液化
液化,α-淀粉酶将由葡萄糖残基组成的淀粉长链(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迅速分解为短链,形成低分子糊精,从而使糊化醪液的黏度迅速下降,这个过程称之为“液化”,液化过程是一个生化反应过程。
液化的含义就是通过α-淀粉酶的作用,使已糊化的淀粉料液黏度下降。液化作用虽然不能形成很多的糖类,但其作用产物却有利于糖化型淀粉酶的进一步作用,良好的液化作用为糖化创造了条件。
(三)糖化
“糖化”是指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等糖类和糊精的过程,是一个生化反应过程。
糖化作用效果的好坏,即产生糖类数量的多少,根据需要的产品类型不同而不同。在实际生产中,淀粉原料的糖化效果除了受糊化、液化的影响外,还决定于所提供的糖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