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报建的定义:
工程报建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或其代理机构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立项文件被批准后,向政府相关部门申报,交验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准文件,以及其他相关文件,以获得合法建设许可的行为。它是确保工程项目符合各项法规、规范和城市规划等要求的重要程序。
二、一般情况下工程报建的基本流程(不同地区和项目类型可能存在差异):
1.前期准备阶段:
1)确定项目可行性和规划: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论证资料。
2)准备相关文件资料:包括土地使用权证或土地出让合同、项目立项批准文件(如备案证等)、规划设计条件等。
2.各部门对接情况及办理方式、前置条件
1)发改委
a.办理事项:项目立项审批或备案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项目建议书(部分项目可能不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对于备案制项目,通过在线平台填报相关信息并上传必要材料。
ii.发改委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等进行审核评估。
iii.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立项批复或完成备案手续。
c.前置条件:
i.项目具有明确的建设意图和初步规划。
ii.相关材料真实、准确、完整,符合申报要求。
2)土地部门
a.办理事项:土地相关审批及监管等(如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土地用途变更审批等)。
b.办理方式:
i.对于土地出让,土地部门组织土地出让活动,建设单位参与竞买等,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等。
ii.对于土地用途变更等情况,建设单位提交申请及相关材料,土地部门审核。
iii.土地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进行监管,确保依法依规使用土地。
c.前置条件:
i.符合土地出让或用途变更等相关政策规定。
ii.按要求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出让情况)。
3)规划部门
a.办理事项:办理建设用地、工程规划许可证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向规划部门提交申请表、土地使用证明文件、项目批准文件、修建性详细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
ii.规划部门审核材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组织现场勘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包括建筑布局、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
iii.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符合要求的,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c.前置条件:
i.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权,有相关的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证等。
ii.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相关评审和审查。
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a.办理事项:工程报建登记、施工许可证核发等。
b.办理方式:
i.对于工程报建登记,建设单位提交项目立项文件、规划许可证等相关资料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填写报建表等。
ii.对于施工许可证核发,建设单位需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场地具备施工条件的证明材料、中标通知书和施工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图纸审查合格证明等一系列材料。
iii.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包括对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的资质等进行审核。
iv.符合条件的,进行工程报建登记备案,颁发施工许可证。
c.前置条件:
i.完成发改委立项审批或备案。
ii.资金证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具的资金情况文件等)等其他要求资料。
iii.取得规划部门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iv.确定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如需要),并签订相关合同。
v.施工图设计文件已经审查合格。
5)人防部门
a.办理事项:人防工程建设审批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包括规划设计方案中涉及人防工程的部分、人防工程设计文件等。
ii.人防部门审核项目是否符合人防工程建设要求,确定人防工程的建设规模、防护等级等。
iii.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出具人防工程建设审批意见。
c.前置条件:
i.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已确定,涉及人防工程的相关指标明确。
ii.符合当地的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和标准。
6)园林部门
a.办理事项:园林绿化工程相关审批及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的审核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规划总平面图、绿化设计方案等材料。
ii.园林部门审核绿化设计是否符合城市绿化规划要求,绿化面积、植物配置等指标是否达标。
iii.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相关审批意见;不符合要求的,要求建设单位进行整改。
c.前置条件:
i.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基本确定,有详细的绿化设计内容。
ii.绿化设计符合当地园林部门规定的绿化指标和相关规范。
7)消防部门
a.办理事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消防设计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文件等材料。
ii.消防部门对消防设计文件进行审核,必要时组织专家评审。
iii.审核通过,出具消防设计审查合格意见;不通过的,提出整改要求。
c.前置条件:
i.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已取得。
ii.有符合规范要求的消防设计文件。
8)交警部门
a.办理事项: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审批等(部分项目涉及)。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报告等材料。
ii.交警部门审核项目对周边交通的影响情况,包括出入口设置、停车设施规划等是否合理。
iii.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出具交通影响评价审批意见;不符合要求的,要求建设单位调整相关设计。
c.前置条件:
i.建设项目规模或性质达到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标准。
ii.有符合要求的交通影响评价报告。
9)环保部门
a.办理事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如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等)及相关材料。
ii.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根据项目情况)。
iii.审查通过后,出具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
c.前置条件:
i.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和规划要求。
ii.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并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10)气象部门
a.办理事项: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防雷装置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材料。
ii.气象部门审核防雷装置设计是否符合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
iii.审核通过的,出具防雷装置设计核准意见书;不通过的,要求修改设计。
c.前置条件:
i.有完整的防雷装置设计文件。
ii.设计符合相关防雷技术要求。
11)卫生部门
a.办理事项:对涉及卫生的建设项目(如餐饮、医疗等场所)进行卫生审查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平面布局图、卫生设施设备清单等材料。
ii.卫生部门审核项目卫生条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如通风、给排水等。
iii.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卫生审查合格意见;不符合要求的,要求整改。
c.前置条件:
i.建设项目涉及卫生相关领域。
ii.有符合卫生要求的设计和设施规划。
12)水利部门
a.办理事项:对涉及水利方面的建设项目(如临河建设、水资源利用等)进行审批等。
b.办理方式:
i.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涉河建设方案、水资源论证报告等相关材料。
ii.水利部门审核项目对水利设施、水资源等的影响,以及防洪等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iii.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出具相关审批文件;不符合要求的,要求调整方案。
c.前置条件:
i.建设项目与水利相关且符合水利部门的审批范围。
ii.有符合要求的涉河建设方案、水资源论证报告等材料。
工程报建是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各部门的审批和办理相互关联且有严格的前置条件。建设单位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准备齐全相关材料,依次向各部门进行申报办理,以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和顺利推进。
3.与报建并行或后续相关流程(在报建过程中和报建后陆续开展)
1)规划设计审查阶段
a.初步设计审查
i.提交申请书、立项批复、规划总平面图、勘察设计合同、初步设计文件等至相关部门审核(5 – 10个工作日左右,依各地情况)。
ii.可能组织专家评审等。
b.建筑节能审查备案
i.提交建筑节能审查备案表、节能设计图、热工设计计算书等(5个工作日左右)。
2)招投标阶段(如果需要招标发包)
a.编制招标文件等。
b.招标公告发布(公开招标情况)。
c.接受投标报名、发售招标文件等。
d.开标、评标、定标。
e.招标监督备案
i.国家(政府)投资项目比选监督备案(提交项目批准文件、图审通知、比选文件等系列资料)。
ii.国家(政府)投资项目招标监督备案资料(提交项目批准文件、图审通知、招标文件等系列资料)。
iii.非国家投资项目中标备案资料(提交项目批准文件、图审通知、中标通知书等资料)。
iv.免予招标备案资料(提交项目批准文件、图审通知、承包人资质等资料)。
3)施工许可办理阶段
a.新墙体材料审查意见(提交施工图审查通知书等,有些地方是即办)。
b.报建费的核定(提交图审通知等资料,依情况减免等)。
c.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报监备案(提交规划总平面图、立项批文、中标通知书、合同等系列资料)。
d.安监备案(提交文明施工责任书、安全监督备案表等资料,5个工作日左右)。
e.核发施工许可证
i.填写申请表、提交中标通知书、建设用地手续、建设规划许可证及附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和审查通知书、监理合同、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等系列资料。
4)竣工验收阶段(施工完成后)
a.施工单位自验。
b.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正式竣工验收。
c.向规划、消防、环保等部门申请专项验收。
d.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等手续。
整个报建流程从开始到结束,顺利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期间要不断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补充完善资料等。同时,随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很多地区的流程和时间都在不断优化和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