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主发酵后的发酵液叫嫩啤酒,此时酒中的CO₂含量尚不足,口味不够成熟,还需进行后发酵。将嫩啤酒从主发酵池倒入后发酵罐的操作过程叫下酒。
下酒方式多采用下面下酒法,即嫩啤酒从储酒罐下部出口处送入。这种方式酒液流动平稳,不易起沫,CO₂损失少,液面上部空间容易控制。
理想的下酒方法是,先用水排出储酒罐内的空气,再用CO₂将水压出,使进罐的嫩啤酒尽量不与空气接触,防止酒的氧化。嫩啤酒下酒入罐后,液面上要留1015cm空距,以防止泡沫溢出。
下酒时可用单批发酵液装满储酒罐,也可以将不同糖化批次的嫩啤酒相互混合,目的是使啤酒质量更加均一稳定,但分装时间不宜过长,应在1~3天内完成。输酒的动力可利用发酵室与储酒室的自然位差,也可利用离心泵输送。
传统下酒方法,下酒酵母浓度应在(5~10)×106cfu/mL,过高或过低均不宜。如果主发酵后期酵母沉淀不良,下酒时,可用酵母离心机分离掉部分酵母,以控制酵母浓度;如果发酵液酵母浓度不足,下酒后可适量添加一些新鲜酵母泥或适量补加高泡酒。添加高泡酒的目的是使后发酵旺盛,有利于排出生青味,还原双乙酰,促进啤酒成熟。
下酒糖度的控制主要决定于原麦汁浓度和对啤酒发酵度的要求。酵母的大部分代谢活动是在主发酵期间完成的,后发酵的作用主要是残糖的进一步发酵和酒液的成熟。如果下酒糖度太低,使得后发酵不旺盛,酒液中CO₂溶解不足,啤酒杀口力差;如果下酒糖度太高,在工艺规定的储酒时间内达不到应有的发酵度,啤酒甜腻不爽口,而且残糖过高不利于酒液的澄清。所以下酒糖度既要满足后发酵的需要,又不能给后发酵增加过重负担。根据生产经验,保留1~1.5°P的浸出物含量比较适宜,即12P啤酒下酒糖度控制在3.8~4.3°P。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出现下酒糖度偏低,可以与略高于正常下酒糖度的发酵液混合下酒;如果残留糖度较高,由于其他原因发酵终止,可将此发酵液分别下酒至2~3个后发酵罐,然后用可发酵程度高、残糖又低于下酒糖度要求的发酵液补满。
下酒温度的控制也取决于很多因素,但由于下酒温度的适当变化对后发酵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下酒温度的控制范围较广,一般在4~6℃。至于具体掌握在什么温度,可根据生产季节、后发酵室温、嫩啤酒双乙酰含量、储酒酒龄等因素而定。当生产旺季、后发酵室温低、双乙酰含量高、储酒酒龄短、主发酵高泡期温度较高时,可采用较高的下酒温度,如5~6℃;反之,则控制低一些,如4~5℃,另外,当生产对CO₂含量和醇厚感要求较高的优质啤酒时,也应将下酒温度控制低一些,如4~4.5℃。